在现代汉语语境下,“诤言”通常出现在书面表达或者正式场合中,用来形容那些基于善意而提出的批评性意见。它不同于一般的闲谈或无谓争执,而是蕴含着对他人负责的态度以及追求更高道德标准的愿望。
对于“国语辞典”,这里指代的是以普通话为基础规范书写形式所编纂的语言工具书。这类辞典不仅收录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还会特别关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专业术语及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因此,在这样的辞典里查找关于“诤言”的定义,我们可以期待得到如下
诤言,拼音为zhèng yán,指直率地提出批评性的言论;常用于形容敢于指出错误并希望改正的行为。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君不若以臣为师,则可以改过迁善矣。臣虽愚,敢不竭其忠诚以为君之诤言乎?”由此可见,“诤言”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高度的价值认同,它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诤言”还经常与其他词语搭配形成固定短语,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强调了即使某些话语听起来刺耳难听,但如果它们出自真诚且有益于改善现状,则应当虚心接受并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诤言的国语辞典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概念。无论是从历史背景还是当代实践角度来看,“诤言”都值得每个人认真对待,并将其作为提升自我和完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