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谁最先说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许多成语和典故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历史背景。其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经典语录,常被用来比喻功成之后,主上对功臣的猜忌与抛弃。那么,这句话究竟是谁最先说的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该句最早由范蠡所说,用来劝告文种不要继续留在越国,以免遭受猜忌。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重要谋士,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后,他看透了权力斗争的残酷,选择隐退,而文种则因未听从劝告,最终被勾践所杀。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政治斗争中的现实,也反映了人性中“功成身退”的智慧。在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如韩信、李善长等人,皆因功高震主而遭不幸。
二、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原文 |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最先说出者 |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谋士) |
使用背景 | 范蠡劝告文种离开越国,避免被勾践猜忌 |
含义 | 功成之后,主上可能对功臣产生疑虑,导致其被抛弃或杀害 |
历史案例 | 韩信、李善长等功臣因功高震主而被害 |
文化意义 | 揭示权力斗争的残酷,强调“功成身退”的智慧 |
三、结语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总结,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范蠡的远见卓识,使他在乱世中得以保全自身,而文种的悲剧则警示后人:在权力面前,谨慎与退让同样重要。这一典故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提醒人们在成功之后,也要懂得进退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