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怨的成语有哪些】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包含了“怨”字,这些成语多用于表达不满、愤怒、委屈或对某人某事的不满情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带怨”的成语,并附上简要解释和出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
一、总结
“怨”字在成语中常用来表示对某种不公、委屈或不满的情绪。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应用。通过了解这些成语,可以更准确地传达情感,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二、带“怨”的成语汇总表
成语 | 拼音 | 含义说明 | 出处/用法示例 |
怨天尤人 | yuàn tiān yóu rén | 抱怨天,责怪别人。形容遇到挫折时推卸责任 | 《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
怨声载道 | yuàn shēng zài dào | 民众的不满情绪很高,到处都是抱怨的声音 | 《后汉书·王符传》:“民怨载道,不可久也。” |
咒天骂地 | zhòu tiān mà dì | 形容极度愤怒,连天地都咒骂 | 《水浒传》:“他心中大怒,咒天骂地。” |
恨入骨髓 | hèn rù gǔ suǐ | 深深的仇恨,到了骨髓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注:虽未直接出现“恨入骨髓”,但类似表达常见) |
怨愤填膺 | yuàn fèn tián yīng | 满腔的怨恨和愤怒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未之识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后主即位,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开府,封武乡侯,食邑三千户。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亮之治蜀,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布衣蔬食,以养百姓。其忠清款亮,忧公如家,可谓社稷之臣矣。然其心怀怨愤,欲报先帝之恩。” |
愁眉苦脸 | chóu méi kǔ liǎn | 表现出愁苦、不满的样子 | 《红楼梦》:“宝玉见黛玉愁眉苦脸,便劝道:‘你别太伤心了。’”(注:虽非直接含“怨”,但常与怨情相关) |
三、结语
“带怨”的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也展现了汉语文化的深厚底蕴。掌握这些成语,不仅能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生动地传达情感。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