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说的原文及赏析介绍】《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借物抒怀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与感慨。文章虽以“马”为题,实则借马喻人,揭示了社会上人才不被重视、贤能之士难以施展才华的现象。
一、原文内容
《马说》(节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
《马说》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象征善于识别和重用人才的人。文章指出,即使有人才(千里马),如果没有识才之人(伯乐),他们也会被埋没在平凡之中。作者借此讽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和不公,表达对人才被压制的不满与惋惜。
三、表格形式总结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韩愈(唐代) |
文体 | 散文 / 寓言 |
主题 | 借马喻人,讽刺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 |
中心思想 | 人才需要识才之人,否则难以发挥才能 |
关键词 | 伯乐、千里马、不识才、埋没人才 |
表现手法 | 比喻、反问、讽刺 |
艺术特色 | 简洁有力,寓意深刻,语言生动 |
现代意义 | 引发对人才选拔机制和社会公平的思考 |
四、赏析要点
1. 借物喻理:全文围绕“马”展开,但实际是在探讨人才问题,这种写法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
2. 情感强烈:作者通过反问句式(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强烈的不满和无奈。
3. 结构严谨: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总结问题,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4. 语言简练:全篇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意味深长,体现了韩愈散文的精炼风格。
五、结语
《马说》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警世之作。它提醒我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涌现,而人才的价值也需要被发现和尊重。只有真正理解并善用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