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屡教不改的意思】“屡教不改”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多次被教导或劝告后仍然不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明知故犯、固执己见的人,带有一定的负面评价色彩。
该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常用于书面语和日常口语中,强调的是重复的错误行为和缺乏改变的态度。在使用时,通常带有批评或警示的意味。
成语“屡教不改”详细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屡教不改 |
拼音 | lǚ jiào bù gǎi |
释义 | 多次被教导或劝告仍不改正错误的行为。 |
出处 |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屡教不改,终必自败。”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批评人或事。 |
近义词 | 屡劝不改、顽固不化、执迷不悟 |
反义词 | 虚心接受、知错就改、悔过自新 |
感情色彩 | 贬义词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教育、管理、批评等场合,指出某人反复犯错、不听劝告。 |
例句 | 他虽然多次被老师提醒,但依然屡教不改,最终受到了处分。 |
总结
“屡教不改”是一个典型的贬义成语,用来描述那些在多次被指出错误后仍然不改正的人。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态度问题,也常用于对他人行为的批评或教育。在实际使用中,要注意语气和场合,避免过度使用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用法及相关词汇,可以帮助我们在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提升语言的表达力和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