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天下计】“三顾频烦天下计”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原句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话描绘的是三国时期刘备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茅庐中请教治国大计的情景,体现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求贤若渴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辅佐两朝(刘备、刘禅)的忠诚与智慧。
一、
“三顾频烦天下计”这一典故源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讲述了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先后三次亲自前往其住所拜访。这不仅展现了刘备的诚心与毅力,也反映了诸葛亮的才智与远见。后来,诸葛亮成为蜀汉的重要谋士,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并在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句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了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领导智慧,以及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品格。
二、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杜甫《蜀相》 |
原文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含义 | 刘备三访诸葛亮,请教治国大计;诸葛亮辅佐两朝,忠诚不二。 |
典故来源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主题思想 | 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忠诚奉献 |
背景人物 | 刘备、诸葛亮 |
历史意义 | 展现古代君臣关系典范,体现政治智慧与人格魅力 |
文学价值 | 成为后世赞颂贤才与忠臣的经典诗句 |
三、延伸思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它所蕴含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企业管理、团队建设,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智、待人之诚。正如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正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此外,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理想、坚守信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通过“三顾频烦天下计”这个经典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智慧与现代价值观的深刻联系。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