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郎已恨蓬山远原文】一、
“刘郎已恨蓬山远”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其中一句广为流传的名句。该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或理想难以实现的深深遗憾与无奈。原诗中,“蓬山”象征着遥远而神秘的仙境,常被用来比喻所爱之人或理想之地,而“刘郎”则指代传说中的仙人,寓意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无法触及的失落感。
本句诗情感深沉,语言含蓄,展现了李商隐诗歌特有的朦胧美与哲理性。在文学史上,它不仅成为表达爱情、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经典意象,也常被后人引用以寄托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遗憾。
二、原文及出处
原文: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刘郎已恨蓬山远,蓬山此去无多路。
(注:部分版本中“刘郎已恨蓬山远”出现在最后一句,也有版本将“蓬山此去无多路”作为结尾)
三、表格对比分析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李商隐《无题》 |
出处年代 | 唐代(约830年左右) |
作者简介 |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以爱情诗和政治讽喻诗著称,风格含蓄婉约 |
诗句含义 | 表达对理想或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与无法触及的无奈 |
“蓬山”释义 | 古代神话中的仙山,象征遥远而不可及的地方 |
“刘郎”释义 | 传说中曾入蓬山求仙的人,引申为追求理想或爱情的象征 |
诗歌风格 | 含蓄、朦胧、情感细腻,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
文学价值 | 成为后世描写爱情、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经典意象 |
常见引用 | 多用于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 |
四、结语
“刘郎已恨蓬山远”虽仅寥寥数语,却承载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理想的遥不可及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坚持。这一诗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学符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