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的员外是什么意思】“员外”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职位名称,还涉及古代社会结构和官职体系。以下是对“员外”一词的详细解释,并结合其历史背景与实际应用进行总结。
一、
“员外”一词最早起源于古代官制,原意是指“员外郎”,是中央官署中的一种辅助性官职。在唐代以后,“员外”逐渐演变为一种尊称,有时也用来指代地方上的富户或有地位的人。到了明清时期,“员外”更多地被用作对有钱人家的称呼,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如“财主员外”。
此外,在民间传说和小说中,“员外”常被描绘为富有的地主或商人,拥有大量财产,但未必有正式官职。这种形象在《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因此,“员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既可能是官职,也可能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二、表格对比
时期 | 含义 | 解释 | 示例 |
唐代 | 官职 | “员外郎”的简称,属于六部中的低级官员 | 唐代设有“员外郎”,负责协助正官处理事务 |
宋代 | 官职 | 延续唐代制度,仍为六部中的次级官职 | 宋代“员外郎”多为闲职,无实权 |
明清 | 社会身份 | 多用于称呼有钱人或地主,非正式官职 | 《红楼梦》中贾府“员外”指富家子弟 |
民间/文学 | 称呼 | 指富商或土豪,带讽刺意味 | 《西游记》中“员外”常指有钱的地主 |
三、结语
“员外”一词从最初的官职名称,逐步演变成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它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了解“员外”的真实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员外”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外员”,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