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盗鸡鸣是什么意思】“狗盗鸡鸣”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些人行为卑劣、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采取偷鸡摸狗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一些历史故事,原本是描述小人物在困境中为了生存而采取的一些非常规手段,后来逐渐演变为带有贬义的成语,用来讽刺那些没有原则、道德低下的人。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狗盗鸡鸣 |
拼音 | gǒu dào jī míng |
出处 | 《史记·孟尝君列传》等古籍中有所记载 |
含义 | 原指小偷小摸的行为,后引申为不正当手段或道德低下的行为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行为不端、不讲道德 |
近义词 | 偷鸡摸狗、见利忘义、不择手段 |
反义词 | 正直无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狗盗鸡鸣”最早出现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的故事。当时,孟尝君门下有三千食客,其中有一位名叫“鸡鸣狗盗”的人,因擅长夜间偷窃和模仿鸡叫骗开城门,帮助孟尝君逃离秦国,因此被后人称为“狗盗鸡鸣”。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不再单纯指技艺高超的小偷,而是更多地用来讽刺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行为卑劣的人。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批评他人行为 | 他为了升职,竟然找关系走后门,真是狗盗鸡鸣。 |
描述社会现象 | 这种靠走捷径获取利益的现象,就是典型的狗盗鸡鸣。 |
文学作品中 | 小说中描写了一些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简直是狗盗鸡鸣。 |
四、总结
“狗盗鸡鸣”作为一个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不讲道德、不择手段的人。虽然其原始含义可能带有一些“技艺”成分,但在现代语境中,它更强调的是行为的不正当性和道德的缺失。在日常交流中,应谨慎使用,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