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是哪种成语】“鞠躬尽瘁”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地为某项事业或职责付出全部心血。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历史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意义。
一、成语含义总结
成语 | 鞠躬尽瘁 |
拼音 | jū gōng jìn cuì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臣愚,不能以身殉国,愿得一死。” 以及《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表述。 |
含义 | 形容人竭尽全力,献出全部精力,直至生命结束。多用于赞美忠臣、贤士的奉献精神。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表彰或评价他人对国家、集体或事业的忠诚与贡献。 |
近义词 | 忠心耿耿、全力以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反义词 | 悠闲自在、敷衍了事、半途而废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鞠躬尽瘁”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马援,他以忠诚报国著称,曾多次为国家征战,最终战死沙场。后世在纪念他的事迹时,逐渐形成了“鞠躬尽瘁”的说法。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后来人们常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诸葛亮一生的奉献精神,也成为了这个成语的典型用法。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表彰英雄 | 他一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
描述工作态度 | 老师对学生鞠躬尽瘁,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
历史人物评价 |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千古忠臣的典范。 |
四、常见误区
- 误用场合:有人将“鞠躬尽瘁”用于形容日常琐事或小规模努力,这不符合其原本的庄重意味。
- 混淆近义词:如“尽心尽力”虽然意思相近,但“鞠躬尽瘁”更强调一种近乎牺牲的精神境界。
五、结语
“鞠躬尽瘁”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敬业、忠诚与奉献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用来激励人们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鞠躬尽瘁”属于褒义成语,常用于表达对个人或群体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