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典故出自于谁】“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算数、信守承诺。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诚信的重视,也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
一、典故来源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最早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虽然没有直接出现“驷马难追”的说法,但孔子强调“言而有信”,即说话要谨慎、守信。
后来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出现了与“驷马难追”相近的表达:“秦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鞅欲试之,乃说曰:‘夫秦僻远,地贫人寡,不足以成大业。’公曰:‘然。’鞅曰:‘今以君之贤,若能修德政,虽小国亦可兴。’公曰:‘善。’于是拜鞅为左庶长,令其变法。鞅曰:‘愿君听臣,臣请为君定约。’公曰:‘诺。’鞅曰:‘臣请为君立约,使民信之。’公曰:‘诺。’于是立木南门,令民徙之北门,赐金五十两。民怪之,不敢徙。鞅曰:‘民不信吾言,吾当重赏。’遂赐金百两。民争徙之。于是秦民信之,鞅乃下令变法。”
这段记载中,商鞅通过“徙木立信”的方式来树立权威,说明了“言出必行”的重要性。后人将这种“言出如驷马难追”的精神提炼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二、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
出处 | 《论语·颜渊》、《史记·商君列传》 |
原意 | 君子说话慎重,一旦说出,便难以收回,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
典故来源 | 孔子强调“言而有信”,商鞅“徙木立信”体现言出必行的精神 |
现代含义 | 表示说话要讲信用,承诺一旦做出,就要履行,不可轻易反悔 |
文化意义 | 强调诚信在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三、结语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中诚信美德的重要象征。它提醒我们,言语虽轻,却重如千钧,做人应言行一致,信守承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