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谁说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大祸临头、整体毁灭的情况下,个体也难以幸免。这句话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还常常被用于历史、文学以及现实生活中,表达一种无奈与警醒。
一、出处与背景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最早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是东晋时期的一则故事。讲述的是孔融(字文举)与其子孔羡之间的对话。孔融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其子孔羡年幼,孔融临死前对儿子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意思是:鸟巢被毁了,怎么可能还有完整的蛋呢?后来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一句警示性极强的成语。
二、含义解析
| 词语 | 含义 |
| 覆巢 | 鸟巢被倾覆,比喻整体遭到破坏或毁灭 |
| 安有 | 怎么会有 |
| 完卵 | 完整的蛋,比喻个体或局部的幸存者 |
整体意思为:当整个系统或环境遭到毁灭时,个体也难以保全。这句话强调了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紧密关系,寓意着在灾难面前,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三、使用场景与意义
| 场景 | 应用举例 |
| 历史事件 | 如国家灭亡、家族遭难等情况下,常用此语表达无奈 |
| 文学作品 | 多用于小说、诗词中,增强悲剧色彩 |
| 现实生活 | 描述集体危机下的个人处境,如企业倒闭、行业衰退等 |
| 哲理思考 | 引发人们对命运、集体与个人关系的反思 |
四、相关名言对比
| 成语/名言 | 出处 | 含义 |
|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世说新语》 | 整体毁灭,个体难保 |
| “覆水难收” | 《后汉书》 | 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
| “树倒猢狲散” | 民间俗语 | 领导垮台,追随者也随之散去 |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左传》 | 依附于主体的事物无法独立存在 |
五、总结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成语,源自古代典籍,经过千百年流传,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它不仅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也提醒人们在面对重大变故时,个体往往难以独善其身。无论是历史、文学还是现实生活,这句话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
原创内容说明:
本文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谁说的”为主题,结合出处、含义、使用场景及类似成语进行整理分析,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和模式化,力求提供真实、易懂、有深度的信息。


